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盛世”
【本文来自《澶渊之盟保障了北宋百余年的和平盛世 为什么后世名声却不好?》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秋枫谷如果你是古人,你愿意生活在汉武帝年代还是宋仁宗年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盛世”。
评判一个时代是真正的盛世还是伪盛世的最客观的标准是看“造反”事件的出现数量。
我们看很多涉及民国的电影,感觉那时的人时尚又浪漫,因此有了“黄金十年”的说法,但那只是极少一部分人的黄金十年。因为民国离我们很近,因此有大量史料留下来,我们知道主流老百姓过的是颠沛流离、卖儿鬻女、朝不保夕的生活。
那么对于第一手史料流传很少的古代史,我们如何判断其是否对普通老百姓“宜居”呢?
有几个办法。
第一是看人口是否快速增长,还是拿民国举例,1912是“四万万同胞”,1945还是“四万万同胞”。然而1949的“四万万同胞”,1976就变成“八万万同胞”了。在确定民国老百姓没有计划生育的意识后,只能认为当时存在大量非正常死亡,事实上,成年人死了还可能留个数字,大量小孩和新生儿死了连个数字都没有,那时候,哪一家没有“生了几个,养大了几个”这种叙事呢?家家都有夭折的孩子,巨量光棍无后是常态。
第二是看起义的数量,因为人口数量可能在史书上难以统计,我们无法获得某一时期精确的全国人口记载,但造反事件,无论大小,只要发生一起,就会记录一起,哪怕只是地方志里的一句话。这个是最客观的评价标准了。因为老百姓只要能有哪怕一口饭吃,都不会去造反,参加造反说明确实是一口饭都没有了。遍观中国历史,造反数量(不论规模大小)最高的就是宋朝。
第三看皇帝的口碑。我们通常秉持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二分法是有缺陷的,因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其实和老百姓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而处在皇帝和老百姓之间的官僚权贵阶层则属于其对立面的利益共同体。皇帝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要老百姓不造反,就要老百姓安居乐业(或者至少有口饭吃),就要减轻剥削,就动了权贵的利益,就会激起权贵的反抗,就会抵制或歪曲皇帝的惠民政策,就会出现“打着红旗反红旗”祸祸百姓的现象,就会造成老百姓事实上利益受损。然后作为权贵豢养的文人就会在史书上把祸国的锅扣回皇帝头上,不那么雄才大略的改革皇帝会喜提“昏聩”称号,雄才大略的改革皇帝实在没法和“昏聩”沾边,那就送他个“争议”称号。离我们最近的就是雍正,其皇帝生涯中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士绅一体纳粮”,而我第一次听说雍正这个人是和“血滴子”一起出现的,后来还有“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真不知道“十”字是怎么改成繁体字的“於”字的。类似的还有朱元璋的“杀功臣”(其实是把刚刚由屠龙勇士变成的恶龙杀掉)。王安石的“与民争利”(青苗法是用国家的农业低息贷款取代地主的高利贷,到了执行层面地主利用歪曲青苗法各种盘剥百姓,就是要搞臭青苗法。皇帝一看不妙,光速甩锅王安石)。再往上武则天实锤科举(用考试当官代替门阀子弟当官),汉武帝打击豪强(成语“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出自文人们极力讴歌的文景之治后期)。我甚至高度怀疑纣王杀比干是因为纣王看到了权贵剥削压迫太甚,影响到统治了,要改革,就要打击权贵,必然遭到权贵的抵制,因此才杀掉了权贵的代表比干来推进改革。当然纣王改革失败了,因此成为史书中头号“杀害忠良”的昏君。
用阶级史观读史,时间长了发现史书中的盛世和乱世真的要反着看。
让我投胎的话,假如我能投在权贵家(成功率1%),我选宋朝和晋朝。假如只能投在百姓家(可能性99%),那我首选朱元璋时期的明朝,因为那个时期几乎没有造反的记录。
标签: